鸽沙门氏菌病的防治与控制探讨

1、前言

我国各地的养鸽场中,鸽沙门氏菌病几乎无处不在,无场不患,是一种常见的鸽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流行面广,发展迅速,感染面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鸽场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是鸽场必须高度重视的生产环节。

鸽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同鸽场的设计布局及生产管理等环节密切相关,许多养鸽场,特别是小型养鸽场,农户对此不重视,缺乏对该病的正确认识。不少鸽场鸽舍潮湿阴暗,当发生沙门氏菌病后,虽给予 3~5 天的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往往会反复发病,不能根除。因为发病后给药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提前预防,加强对该病的防控,特别是养鸽场各项综合措施整治,才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2、鸽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2.1 沙门氏菌病

鸽沙门氏菌病顾名思义是由鸽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鸽感染该病的特征是拉白痢。主要发生在 1 月龄内的雏禽,是世界性分布、可经蛋内传递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病原和传播途径】本病的病原菌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它不能运动,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如在孵化器中 1 年仍能存活,在土壤中 14 个月尚有感染力。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60min,70℃20min,75℃ 5min 均可被灭活。对常用的消毒药敏感。此病可通过鸽的卵巢和卵传给后代,也可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

【症状】突出的症状是频频排出石灰浆样白色稀粪,恶寒,震颤,食欲废绝,饮欲增加,肛门周围有白色粪污,有的甚至肛门被粪便堵塞,致使排粪困难或不能排粪而叫声不止。眼睛深陷,脚的踮部干瘪。有的伴有呼吸困难,关节肿大或跛行,迅速消瘦,最后衰竭而死,病程 1~2 周。成年鸽多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病变】病鸽可呈现消瘦,贫血。主要病变是心、肺、肝和肠等内脏器官有大头针头至粟粒大、稍隆起的黄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输尿管及肾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成年鸽的病变是生殖器官炎症,表现为卵巢变形,有红、紫红、紫黑等颜色,内容多为干酪样物;单侧性睾丸肿大等。有的肝肿大,呈古铜色,或有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及偶有胰腺炎,心肌也可出现上述的黄白色结节。

【诊断】据发病情况、典型的症状与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经病原分离与鉴定后便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有拉白色稀粪及有结节性病变的疾病相区别。天气过于寒冷,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配合饲料,或在饲料中所加无机盐比例不合理,都有排白色稀粪的症状,但无传染性,只需做些饲料调整及投以利尿药便可收效。赖利绦虫病、黄曲霉菌病及黄曲霉毒素中毒、副伤寒、结核病与伪结核病均可出现内脏的结节性病变。但赖利绦虫病的结节在小肠,剖开后可见白色带状绦虫;黄曲霉菌病及其毒素慢性中毒时,前者形成的结节外表有肉眼可见的绒毛状菌丝体,而且可从饲料或饲饮用具、水等处发现霉菌,后者形成大小、颜色都不均一的弥漫性结节;鸽副伤寒虽可在心、肝等脏器上形成结节,但常排黄绿色稀粪。实际上,本病与副伤寒、禽结核、禽伪结核的区别,单靠肉眼的检查是不易办到的,需要做其他项目,尤其是病原的检查来区分。

【预防与治疗】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和广谱抗菌药对本病均有疗效,但治愈后往往成为带菌者,故平时须定期投药预防。

磺胺类药物:对本病疗效较好的有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SM2)和磺胺甲嘧啶,按 0.5%的比例混于料中饲喂 5~7 天。为提高疗效和减少磺胺药的用量,可用甲氧苄氨嘧啶 (TMP)和上述磺胺类药物之一,以 1:5 的比例混合,以此混合剂的 0.02%混于料中代替单用磺胺药,连用 2~4 天。

呋喃类药物:多采用 0.04%呋喃唑酮混于料中,连喂 3~ 5 天。

四环素族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及氯霉素:以 0.2%混于料中饲喂,连续 5~7 天。

此外,还可选用穿心莲、大蒜等中草药及其制剂。

预防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手段。鸽场的布局应合理,鸽舍应建在通风采光好的地方,排水通畅,不积水。鸽舍在不受台风影响地区,应高于 3.5m,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

预防本病主要是平时注意搞好饲料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如定期清洁、消毒、检查或检疫,选用健康的种鸽和种蛋,人工孵化时应注意种蛋消毒和孵化场、育雏室用前用后消毒,不引进带菌鸽。若场内已被污染或已有本病的存在时,应进行定期预防性投药。

2.2 副伤寒

本病是由带鞭毛能运动的禽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可发生于各种禽鸟类、家畜、人。在鸽尤其幼鸽已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是对养鸽业的一大威胁。病鸽的治疗需时较长,病愈鸽长时间带菌并向外散布病原。本病还常与鸽 1 型副黏病毒病、毛滴虫病、支原体病合并发生,以至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病原】病原为多种能运动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具有鞭毛,没有芽胞,能运动。在抗原性上彼此之间常有关系,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或同时产气。此类菌的抵抗力不强,60℃15min 即行死亡,一般消毒药物都能较快杀死病菌。病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的生存时间较长,鹅粪中的沙门氏菌能够存活 28 周,土壤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至少可以生存280 天,池塘中的能存活 119 天,在饮水中也能够生存数周以至 3 个月之久。有些沙门氏菌在蛋壳表面、壳膜和蛋内容物里面,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生存 8 周。

【流行特点】病鸽和带菌鸽是鸽和其他动物感染发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鸽时刻排菌污染传播;康复鸽则为慢性带菌者,间歇地自粪便向外排菌传播,带菌的种蛋和被病菌污染的种蛋,均可使胚胎受感染,使病经蛋传递给后代。本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消化道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还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损伤的皮肤传染。管理人员、用具、其他禽类都可传播本菌。猫、鼠等不少家养或野外的动物是普遍的带菌者,这些动物同样是重要的传染来源。

鸽最易感,幼鸽的易感性更高,其他动物也感染。由于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存在,故本病的发生、流行较快,大多数鸽在其生命过程中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症状】潜伏期 12~18 小时或稍长。幼鸽常呈急性败血经过,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大,症状也趋向缓和而成为亚急性、慢性或隐性经过。本病有肠型、内脏型、关节型和神经型之分,这些类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发生。

肠型:本型主要表现为消化道机能严重障碍。病鸽精神呆滞,食欲不振或废绝,毛松,呆立,头缩,眼闭,排水样或黄绿色、褐绿色、绿色带泡沫的稀粪,粪中夹杂有被黏液包裹的食料,发出恶臭,肛门附近羽毛有粪污,迅速消瘦,多在 3~7 天内死亡。

关节型:当肠型进一步发展时,病原透过肠壁进入血流,形成败血症,再转到关节等其他部位而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受累关节发红、发肿、发热和疼痛,机能障碍,在肢体关节尤其踝、肘关节更为多见和明显。病鸽为了减轻疼痛,常垂翅或提腿,以减轻患肢负重。

神经型:病鸽因脑脊髓受损害而表现出共济失调,头颈歪扭,或头部低下、后仰、侧扭等神经症状。

内脏型:病鸽体内单一或多个脏器受损害,一般无特殊症状,严重时可见病鸽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日渐消瘦,病情迅速恶化,病程也较短。

【病变】各型有各自不同的病变。

肠型:可见肠壁增厚,黏膜潮红,内充绿色或黄绿色、白色有泡沫的糊状内容物。泄殖腔黏膜潮红,患鸽消瘦,眼部深陷,皮肤干燥且不易剥离。

关节型:关节温度升高,有柔软或坚实感,肿大,切开可见淡黄色炎症渗出物、脓液或干酪样物,关节面粗糙甚至粘连。

神经型:仅表现脑脊髓充血、出血,不见其他脏器有病变。

内脏型:可见肝、肾、脾、心和胰腺等脏器有大头针头至粟粒大、呈放射状的黄白色坏死结节。肝肿大,古铜色。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包粘连,心冠沟有针尖大出血点。有的病例可出现腹膜炎、胸膜炎或脾的灰白色坏死。成年患病雌鸽卵巢上的卵泡退化,变质、变形,变成紫红色、紫色或黑色、黄绿色,内有干酪样物,雄鸽常为单侧睾丸发炎、肿大及局部坏死,有的胸肌可出现细小的脓疡病变。

【诊断】根据流行情况、症状与病变一般可初步诊断。确认本病必须采取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约需数天时间,而检查结果与采取适当的病料有一定的关系。

(1)病料采取:通常病鸽的盲肠内容物与盲肠扁桃体是较好的采样部位;嗉囊是所有年龄鸽持续感染的可能贮存处;如果经卵传染,则只有在空肠部位分离到病原菌;垫料样品可用于检查鸽群的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由于粪便排菌是间歇性的,所以采用泄殖腔棉拭子样本检菌的意义不大,检出率不高,但若从母鸽泄殖腔检出菌则说明其后代感染本病;采取产蛋垫料样本的病原菌检出率在环境检查中是较高的,在评价环境时应以此为基础。此外,如新鲜粪便、尘埃、孵化室的羽毛屑、死胚、蛋壳、1 日龄鸽泄殖腔的棉试子和饲料等也可作为病料样本;急性病例的肝、脾、心血和肺等器官的病料也是较合适的检查标本。

(2)分离培养:副伤寒沙门氏菌应按分离培养程序进行。

①新鲜的器官组织病料可直接接种营养性琼脂平板或斜面。

②粪便、垫料、肠内容物及病料组织等污染样本应先接种于选择性肉汤中在 42~43℃增菌培养24~48 小时,然后再接种选择性琼脂平板或斜面上作分离培养。常用的选择性增菌肉汤为四硫磺酸盐亮绿(BG)肉汤、亚硒酸盐 BG 磺胺肉汤等,固体选择培养基以 BG 琼脂较常用。

③饲料等样本在分离培养时,在移种选择性肉汤前应先接种于乳糖肉汤进行增菌。

④最后挑选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接种三糖铁和赖氨酸铁琼脂斜面,并做生化、血清学试验等鉴定。

(3)血清学检查:经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鉴定的沙门氏菌均应进行血清型鉴定。血清学检查方法较多,常用的如快速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快速全血平板凝集试验(WB)、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微量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方法的缺点是:检不出肠道带菌者,阳性反应的滴度波动较大,只能检出少数抗原型。

【鉴别诊断】本病各型均有一些与之类似的疾病,应加以区分。

肠型副伤寒初期拉水样稀粪,与鸽 1 型副黏病毒病、葡萄球菌病和食盐中毒等排水样稀粪的病类似。鸽 1 型副黏病毒病有其特有的症状与病变(震颤,有神经症状及颈部皮下出血等);食盐中毒时饮欲增加,嗉囊积液时皮下组织胶样浸润;葡萄球菌病应通过病原检查来区别。此外,本病还应与排黄绿色稀粪的黄曲霉毒素中毒、毛滴虫病、禽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禽流感相区别。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肝呈现土黄色,并可见饲料、饮水或饲槽、水槽的霉菌严重污染;毛滴虫病鸽口腔有易剥离的淡黄色伪膜,口腔直接湿涂片,在弱光的低倍镜下可看到活虫体;禽衣原体病多有单侧性眼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胸、腹腔炎;钩端螺旋体病时可见脾脏高度肿大并呈花斑状,肠道内表面有绿色黏液,肌肉、脂肪和皮肤变黄;禽流感有头、颈、胸部水肿,胸肌、胸骨内侧、心脏和腹脂有点状出血。上述各病的症状、病变是本病所没有的。

本病的内脏型应与有结节性病变的曲霉菌病、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赖利绦虫病、细菌性白痢、结核病、伪结核病和马立克氏病相区别。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可使肝癌的发生率增加,可见此类病例的肝硬变、肿大和有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淡灰色结节,其他脏器少见,饲料或饮水有霉菌严重污染的情况;曲霉菌病多见呼吸器官有粟粒大小的霉菌结节,并在有生理盐水的压片镜检时见到菌丝体;赖利绦虫病可在小肠中见到结节状病变,剪开时见有白色带状的绦虫;细菌性痢疾发生于幼龄鸽较多,排白色糊状稀粪,有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结核病和伪结核病与本病的区别有赖于病原检查。

神经型主要与鸽 1 型副黏病毒病、大肠杆菌病脑部感染、亚利桑那菌病、李氏杆菌病和维生素 B 1 缺乏症相区别。维生素 B 1 缺乏症没有传染性,在补充维生素 B 1 后便可逐渐消除症状;李氏杆菌病病鸽脾肿大,呈斑驳状,还有多发性心肌变性或坏死、充血、心包炎;亚利桑那菌病死前有角弓反张。余者前已叙述。

关节炎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高蛋白质饲料引起,除关节发炎外其他脏器较少累及,故与本病的关节炎难以用肉眼鉴别出来,需做病原检查后才能区分。

【预防与治疗】可供治疗的药物较多,按类型分有以下几种:

抗生素类药物:链霉素与双氢链霉素:成年鸽20~40mg/(只·次),幼龄鸽 10~25mg/(只·次),肌肉注射,每天 2 次,连续 2~3 天。与青霉素合用能加强疗效。卡那霉素:4~ 8mg/(只·次),肌肉注射,1天 2 次,连用 2~4 天。饮水按 0.003%~0.012%浓度,连续供自由饮用 2~4 天。多黏菌素 B 与多黏菌素 E:每只用 8 000~10 000 单位,1 次肌注或 1 天中分 2 次口服,连续 3~5 天。本品与四环素、链霉素及甲氧苄氨嘧啶合用时均有协同作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0.01%~0.06%混料,0.004%~0.008%饮水,连用 2~4 天。青霉素、链霉素:每只分别按 2 万~4 万单位和 20~40mg 混合肌注,每天 1 次,连用 2 天。奇异霉素:每只雏鸽 1~2mg 肌注,每天 1 次,连续 2 天。此外,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新霉素、二甲氨四环素、甲稀土霉素和去甲金霉素等,均有疗效,可选用或交替使用。

磺胺类药物:磺胺噻唑(ST)、磺胺嘧啶(SD)和磺胺二甲嘧啶,统用 0.5%混料或 0.2%饮水,连用 2~4天。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喹恶啉(SQ),均用 0.1%混料,连用 2~4 天。雏鸽可按 60~100mg 的量肌注,1 天 1 次,连续 2~3 天。

因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有众多的带菌者,需要特别重视做好日常的兽医防疫工作,以杜绝外界病原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外伤等途径传入。又因这类病均可经蛋传递,故对种鸽、种蛋的防疫、消毒应十分严格,要进行种群的定期检疫、投药。孵化场所、设备都要经常清洁及消毒。种群的更新应事先做好引进地、场的疫病调查甚至检测,以免购进病鸽或带菌鸽。购进鸽群时,须先隔离观察饲养 1~2 周,确认健康时才进入生产区或混群。在饲养过程中,如出现个别病鸽,宜迅速淘汰,不做治疗,并随之进行全群性投药和清洁、消毒工作。

作者:陈益填、梁雅妍、区卫民、刘延清 (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520)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疫病防治

我国鸽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误区 *

2019-11-24 15:20:31

疫病防治

肉鸽养殖及疾病防治探析

2019-11-24 16:04: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