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生态养殖技术要点及疾病防治

1、雏番鸭的培育

雏番鸭的育雏期为 6 周,初生雏鸭运到育雏地,稍加休息待毛干便可育雏,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

1.1 注意保温

雏番鸭常用育雏伞、红外线灯泡、火炕或煤炉做热源。通常采用平面育雏,力求做到控温自高到低,昼夜温度均匀,育雏伞第一周为 30~28℃,第 2周为 28~26℃,第 3 周为 26~23℃,后 4 周为 22~20℃。室温前 2 周为 22~18℃,后 4 周为 18~16℃。育雏伞温度以伞边离垫料 5 cm 处为准,室温以靠墙离地 1 m 处为宜。具体室温要根据雏鸭行为和分布状况适当调节。

1.2 清洁的饮水

雏番鸭初饮水,应在出壳后 24 小时内,应饮 0.01%高锰酸钾水,以便清理肠道。若经长途运输的雏鸭,则需饮 5%的蔗糖水,水温与室温相近,2 日龄后可在饮水中加适量速补和常立健 100 g 加 100 L 水,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一旦饮水,不能中断,并要保证饮水的清洁,头 7 天要饮温水。

1.3 饲喂方法

雏番鸭饮水 1 小时后便可开食,可把配合饲料或湿米饭拌后,均匀撒在消过毒的塑料布或浅盘里让其自由采食,要少喂勤添以防饲料变质。2 日龄后可将配合饲料与米饭拌匀饲喂,7 日龄后改喂含蛋白质18% 、 代谢能为12.2 ~12.4MJ/kg 的全价颗粒饲料,颗粒直径为 2.0~3.5 mm,同时加喂少许青饲料。1~7 日龄每日喂6~8 次,以后逐渐减少,4 周龄后每日喂 4 次。

1.4 光照与密度

充分利用光照有利于雏番鸭采食、生长。1 周龄 24~23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为 5W/m2 ;2~6 周龄 17~10 小时光照,强度为 2 W/m2 。密度应随日龄增大而减少,雏番鸭的平养密度 1 周龄为 26~24 只 /m2 ,2周龄为 22~20 只 /m2 ,3~6 周龄为 18~14 只 /m2

1.5 日常管理

细心观察雏番鸭的状态、分布;检查温、湿度等条件是否适宜,勤换垫草,防止聚堆;每天清洗水槽、料槽,定期带鸭消毒;3 周龄后公母分群饲养,按时接种疫苗,保持环境卫生,防止应激。

2、育成鸭的饲养管理

番鸭的育成期是指 7 周至性成熟,此阶段消化能力强,采食量大,耐粗饲。

2.1 商品番鸭的饲养

商品番鸭除增加饲料用量外,还应补充青饲料。母鸭育肥至 10 周龄,体重为 1.5~2.2kg;公鸭育肥至 11 周,体重为 3.6~4.0 kg 即可屠宰上市。国外生产商品番鸭,在公鸭7~8 周龄、母鸭 6~7 周龄时,开始采取轻度控制给食的方法,按自由采食量的 95%喂给,既不影响生长,又会使胴体含脂度明显下降,料肉比还可提高 5%~10%。

2.2 种用育成鸭的饲养

种用育成鸭应限制饲养,防止番鸭过大、过肥而影响产蛋和种蛋品质,将番鸭产蛋前体重控制在 2.5~2.8 kg,同龄公鸭控制在 3.5~5 kg。限饲日粮的代谢能为 11.2 ~11.8MJ/kg,粗蛋白为 15%,饲喂量应酌减 20%~30%,同时控制光照时间,降低光照强度。

2.3 管理措施

育成番鸭应公母分开饲养,每群以 100~300 只为宜,5~8 只 /m2 ,注意断喙和遮光,防止出现啄癖。番鸭喜水,但不喜欢长时间嬉水,有旱鸭子之称,大群饲养只需提供少量水池或水盆供其饮水,保证饮水清洁卫生。

3、种番鸭的饲养管理

种番鸭公母应按 1∶4~1∶5 的比例选留,公番鸭体大健壮、阴茎色白且皱纹细密;母番鸭体躯椭圆形、胸深腹大者可留做种用。

3.1 种番鸭的饲喂

种番鸭在繁殖产蛋期,蛋白质为 16%~18%,代谢能为11.9 MJ/kg;休产期,蛋白质为14% , 代谢能为11.2 ~11.5MJ/kg。采用颗粒饲料自由采食,供给充足的青饲料,另加贝壳粉和沙砾,还可增喂些蚯蚓、螺蚌等动物性饲料,以提高产蛋量和受精率。

3.2 光照与密度

一般在雏番鸭舍内光照每昼夜可达到 12~14 小时,强度为 3 W/m2 ,自然光照不足时早晚补充光照,密度为 3 只 /m2

3.3 适宜温度

种番鸭适宜的温度为18~20℃,低于 15℃就会降低产蛋量。冬春季节注意防寒保暖,通过提高饲养密度、缩短户外放养时间,关闭门窗来保持温度;夏季通过遮阴、通风等方法进行防暑降温。

3.4 加强管理

番鸭产蛋期,一定要备足产蛋箱,箱内垫好稻草以减少破蛋;保持舍内和产蛋窝垫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并要消毒;均匀分布饲槽和水槽并定期消毒;每天定时饲喂、捡蛋,防止就巢;已就巢母鸭可通过换舍、通风和喂安乃近等方法催醒。大群养殖的种番鸭要根据当地疫情酌情接种鸭瘟、细小病毒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疫苗。注意鸭舍通风、消毒,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应激。

4、疾病防治

4.1 鸭禽流感

鸭禽流感是由 A 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轻度呼吸道症状的一种疾病,继发细菌感染是致死的重要因素。单纯鸭禽流感死亡率比较低。

4.1.1 病因

鸭禽流感的病原体是正黏病毒群的 A 型禽流感病毒,对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有凝集作用,适于在鸭胚中培养生长,还可在肠道和泄殖腔黏膜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并从粪便中排出,污染环境。在干燥、低温环境中,病毒却能存活数月以上。病鸭和带毒是传染源,在它们排出粪便中含有毒量较高,容易污染饲料、饮水。一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2~4 周龄雏鸭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毒株的强弱有关,也与其他病雏继发感染有关。

4.1.2 症状

有些鸭感染后,无明显症状,较快死亡,但多数病鸭会出现呼吸道症状,病初打喷嚏,鼻腔内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鼻孔经常堵塞,呼吸困难,常有摆头、张口喘息症状。一侧或两侧眶下窦肿胀。慢性病例,羽毛松乱,消瘦,生长发育缓慢。

4.1.3 防治

可用复方阿司匹林 0.1~0.15g,2 次 / 天,连用 3 天。也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羌活、防风、白芷、前胡、桔梗、枳壳、薄荷和甘草各 60g,荆芥、浙贝和杏仁各 120g,共研成细末,喂 700 只成鸭。鸭流感如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配合治疗。

4.2 鸭瘟

4.2.1 原因

鸭瘟又名病毒性肠炎,是鸭类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主要发病对象是 1 个月以上的鸭子,幼龄鸭较少发病。

4.2.2 症状

发病的鸭食欲下降,饮水的次数增加,头部变大。体温升高达到 43.0℃,呈稽留热。羽毛松乱无光泽,两脚无力,喜卧不愿走动。严重者眼睑肿胀或翻出于眼眶。鼻腔亦有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部分病鸭头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稀粪呈绿色或灰白色,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可见泄殖腔黏膜外翻。病后期体温下降,极度衰竭而死亡。

4.2.3 防治

这种病目前还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物,以预防为主。在幼龄期注入一定的疫苗来预防这种疾病的传播,同时要保证鸭的清洁,因为鸭舍的不干净容易引起病毒的传播。

4.3 鸭病毒性肝炎

4.3.1 病因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鸭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这种病毒属于小 RNA 病毒科,呈现球状或者类似于球状,这种病毒可在尿囊内生长繁殖,这种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强,幼龄的鸭容易感染,特别是在幼龄鸭被感染以后死亡的几率较大。

4.3.2 症状

鸭在得病以后,表现为食欲不振,几乎不吃任何东西,一直趴伏在地上,拉出绿色的稀便,头冲向后背,两腿痉挛无力,这种情况大约出现 3 天以后,病鸭嘴和爪尖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白色或绿色粪便。鸭死亡时,背脖、蹬腿,看不到明显症状。

4.3.3 预防

在母鸭产下小鸭之前的20 天左右注射疫苗,比如:雏鸭肝炎疫苗。在母鸭产蛋以前注射就会使幼龄的鸭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性能。在雏鸭破壳以后,再给雏鸭注射疫苗,这样加上母体带来的免疫,自身的免疫力就会大大加强,但是注意应该在皮下注射。

4.3.4 治疗

在发现上述的现象以后,及时诊断治疗,可以注射具有高免疫力的血清,同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以防止发生大规模发病,多次进行换水,使体质能够增强。可用中药进行治疗。方剂为: 羌活、防风各 20g,钩藤、荆芥、苍术、薄荷、独活、陈皮和生姜各 10g,前胡、金银花各 6g,麦芽、神曲各 30g,山楂15g,煎水拌料喂 100 只雏鸭。

4.4 禽霍乱

禽霍乱又叫巴氏杆菌病,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发病急,死亡快。

4.4.1 病因

本病无季节性,北方地区以春秋季多发,气温较高、多雨潮湿、天气骤变,饲养管理不良等多种因素,都可以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鸭下痢,排绿色、黄绿色、灰黄色稀便,粪便带血,有腥臭味。浆膜和黏膜上有小出血点,肝脏上布满灰黄色点状坏死灶。是危害养鸭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4.4.2 症状

最急性型常见鸭突然死亡。急性型的病鸭采食量减少,精神沉郁,产蛋开始下降。病鸭行动迟缓,步态蹒跚,羽毛松乱。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达42.5~43.5℃。呼吸加快,气喘,摆头甩头。病鸭腹泻,排出灰白色、灰黄色或黄绿色的稀便,粪便中带血,有腥臭味。病鸭后期瘫痪,常在 1~3 天死亡。慢性型的病鸭表现体型消瘦,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关节肿胀,走路困难,发生跛行 ,病程较长,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败血症死亡。

4.4.3 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阿莫西林饮水,每升水中加入 50mg 阿莫西林,可连用 3~5 天。全群可用氟苯尼考拌料,20mg/kg,连用 3~4 天。如果病情较重者,可注射头孢噻呋,0.2mg/ 只,用蒸馏水稀释,0.5mL/ 只,1 次 /天,可连用 2~3 天。

4.5 鸭疫里默杆菌病

4.5.1 病因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为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于鸭疫里默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者急性败血症的传染病,这种病的特征就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这种病菌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个地方,引起的死亡严重。而其特征就是点头或者摇头,遭受过这种病的鸭就会成为僵鸭。

4.5.2 症状

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和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食。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病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脚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的,主要症状为沉郁困乏,食欲减退,肢软伏卧,不愿走动,常呈犬坐姿势,出现运动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病鸭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病鸭表现发育不良,消瘦,衰竭而死亡。

4.5.3 防治

场地内不要出现石头以及尖锐的东西,及时清理场地,防止脚蹼被刺伤,同时也应该注意防暑和防寒,及时清理粪便,保证合理的饲料投放密度,合理配制饲料,增强雏鸭的体质。 这种病由于持续时间长,所需要的药物也比较多,对于每一个药物而言,都会产生抗药性,所以应该经常换药,来达到消灭病菌的目的。可以使用环丙沙星或者恩诺沙星等杀菌药物拌入饲料中,同时使用红霉素或者土霉素拌料,连续使用 1 周,再将链霉素等肌注。

4.6 鸭曲霉菌病

4.6.1 病因

曲霉菌是多数的禽类都能够感染的一类病菌,在鸭中,雏鸭特别容易感染。这种病主要是由烟曲霉菌引起的,大部分是由于饲料发霉而引起,病的特征是呼吸道感染,发出沙哑的声音,毛发呈现胶状,眼睛半闭,流鼻涕流眼泪,严重的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4.6.2 症状

主要发生于雏鸭,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不食,精神不振,眼半闭。呼吸困难、加快、喘气,常见鸭伸颈张口呼吸。口腔与鼻腔常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口渴,不爱活动,羽毛蓬乱无光泽。病鸭表现为下痢,急性消瘦和死亡。死亡率为 50%~95%。慢性型症状不明显,主要呈现阵发性喘气,食欲不良,下痢,逐渐消瘦以至死亡。

4.6.3 防治

注意及时检查饲料是否已经发霉,坚决不能用已经发霉的饲料。其次,垫料不能够重复使用,如果重复的话,里面会掺杂着一部分的唾液细菌,这个可以引发鸭曲霉菌病。重要的一点是,鸭舍要注意通风,保证鸭舍的清洁、卫生和干燥。一旦发病时,可用 1:2 000 硫酸铜溶液饮水,也可服用制霉菌素。还可配合使用维生素饮水,这样对控制本病多有好处。

4.7 鸭绦虫病鸭绦虫感染比较普遍,寄生于鸭的绦虫有较多种,例如假头绦虫、莫壳绦虫和矛形剑带绦虫等。虫体大小不一,通常由 1 个头节和许多体节组成。头节上有吸盘,有的还有许多小钩。绦虫寄生于鸭的小肠上,使肠黏膜受损,其产生的毒素,可使感染鸭中毒。

4.7.1 症状

仔鸭感染后表现为下痢,排出恶臭的稀便,初为淡绿色,以后变为淡黄色,粪便中混有黏液和绦虫节片,有时下痢和便秘交替发生,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生长速度降低。绦虫对 2 月龄的雏鸭危害较大,常引起大量死亡。

4.7.2 防治

可用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 30mg,拌入饲料中饲喂。可选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 20mg,混于饲料中饲喂。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10mg,混于饲料中喂给。大群取驱虫后,应及时将粪便定时收集,堆放在固定场所,进行生物发酵,杀灭排出的虫体节片和虫卵。平时做好预防性驱虫,改善卫生环境。

作者:许英民(黑龙江省铁力市 172 信箱,黑龙江铁力 152500)

责任编辑:徐成刚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疫病防治

肉用种鸡急性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

2019-10-27 9:31:58

疫病防治

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2019-10-27 14:10: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