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制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GPM)又称鹅类新城疫,是由禽副黏病毒 I 型(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特征性病变为肠道呈现糠麸样溃疡,并有大量的纤维性结节,脾脏、胰腺肿胀而且表面有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坏死灶。鹅、鸭、鸡、鸵鸟和企鹅等为禽副黏病毒 I 型的易感禽类,其中鹅最易感。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容易感染,2 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100%,是危害养鹅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染病,给我国养鹅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临床诊断及其防制措施进行综合阐述。

1、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患病鹅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用具、草地、饮水、环境和孵化器等均能传播本病。传染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等感染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鹅群大小和饲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不同品种鹅均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15 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 90%以上,20~60 日龄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年鹅和种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耐过的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后生长速度缓慢,感染后产蛋种鹅的产蛋率将会明显下降。

2、临床症状

病程一般为 2~6 天,日龄小的雏鹅为 2~4 天,日龄大的鹅为 5~10 天,耐过的病鹅,一般于发病后 5~8 天开始好转,9~11 天后康复。初期病鹅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羽毛松乱,食欲减少,饮水增加,常常蹲伏于地上或跛行,或单脚站立,排墨绿色、暗红色或黄色水样粪便。发病后期,部分病鹅呈现头向后仰、阵发性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部分病鹅时常发出咕咕的咳嗽声、甩头等呼吸道症状,病鹅体重减轻,相互拥挤,严重的病鹅及病死鹅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大量白色粪便玷染。后期病鹅眼眶湿润,浑身打颤,极度衰弱,翅膀下垂,头颈颤抖,部分病鹅鼻孔会流出清水样液体,呼吸困难,渐渐因衰竭而死亡。耐过的病鹅可逐渐康复,但生长发育受阻。感染后的种鹅,产蛋率会显著下降,幅度可达到 50%左右,疫情得到控制后,经过 3~4 周时间产蛋率才逐渐恢复正常。

3、病理变化

患病鹅身体消瘦,皮下出血。气管内充满大量的黏液,气管黏膜出血、充血,整个肺脏出血、瘀血,肺部有大小不一的淡黄色或灰白色的结痂。腺胃黏膜和肌胃角质层下黏膜表面充血,或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溃疡和白色坏死灶。部分病例在食管下端黏膜也有散在性的、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素性结痂。盲肠扁挑体肿大、出血,泄殖腔黏膜、直肠、盲肠、回肠和十二指肠有弥漫性或散在性的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纤维素性结痂和出血斑点,把痂皮剥离开后呈现出血面或溃疡灶。肠道淋巴滤泡肿胀或溃疡,胰腺苍白肿胀,表面有针头大小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肝脏肿胀,有瘀血点、坏死点或灰色斑。心脏冠状部位有出血点,脾脏和肝脏明显肿大、充血、瘀血,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点或坏死灶。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都会有脑膜水肿、瘀血、充血和出血。部分病例心肌变性,心包内有淡黄色的积液。

4、诊断

根据患病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为鹅副黏病毒病,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操作采集病死鹅的脾脏、肝脏、胰腺和肾脏等组织触片,采集心血涂片,分别用革兰染色和瑞氏染色后镜检,均未发现细菌,并将上述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马丁肉汤培养基和麦康凯平板,置 37℃恒温箱中培养 24~48h,均未见细菌生长。

4.2 病毒分离

将无菌采集的胰脏、脾脏、肝脏和脑等组织作为病料混合,充分剪碎后研磨,按 1∶5 的比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混匀后10 000 r/min 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加入链霉素和青霉素各 2 000 IU,混匀后置于 4℃冰箱中过夜处理备用。

4.3 鸡胚接种

将上述已经处理好的无菌上清液经尿囊腔分别接种于 11 日龄 SPF 鸡胚,每胚接种0.2mL,37℃继续孵育,接种的鸡胚一般在接种后 36~48h 内发生死亡,然后将死亡鸡胚的尿囊液无菌收集起来,冷冻保存。

4.4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副黏病毒具有血凝性的特点,可以凝结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其中对鹅、鸭、鸡和鸽等禽类红细胞的血凝价较高,用 1%健康鸡的红细胞悬液对收集的鹅胚病毒液做红细胞凝集试验,同时采用标准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或临床康复鹅血清做血凝抑制试验,来鉴定保存的尿囊液病毒,若出现血凝和血凝抑制现象,即可诊断该病是鹅副黏病毒病。

4.5 其他诊断方法

荧光抗体技术是用荧光色素来标记抗体的一种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快速、准确和简便,能够对鹅副黏病毒做出快速诊断。ELISA检测技术,适用于广大基层兽医部门对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诊断。RT-PCR 技术目前已经在鹅副黏病毒的鉴定、检测和特性分析方面得以应用。另外还有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等。

5、治疗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的传染病,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鹅群一旦发生该病时,可以分别按以下方法、措施进行治疗。

5.1 紧急措施

鹅群一旦发病,立即隔离、封锁和消毒,对病死鹅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健康鹅和假定健康鹅隔离在无污染的场地饲养,及时清除粪便和污物,并对被污染的环境及工具用百毒杀、4%氢氧化钠和过氧乙酸等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5.2 紧急治疗

发病鹅使用鹅副黏病毒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进行紧急治疗,体重在 1.0 kg 以下的鹅每羽免疫 1~2 mL,体重在 1.0 kg 以上的鹅每羽免疫 3~4 mL。对病情严重的鹅隔日再注射 1 次治疗效果更好。用鹅副黏病毒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先后注射健康鹅和假定健康鹅,雏鹅每羽肌注 0.5 mL,成年鹅、青年鹅每羽肌注 1.0 mL,在免疫时,应注意针头的更换和消毒,避免因针头交叉感染而引起发病。

5.3 辅助治疗

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或氧氟沙星,饮水中添加葡萄糖、黄芪多糖、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维生素 K 等,控制并发症或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肠道病变快速恢复。

6、综合防制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鹅舍、鹅场要选择在远离畜禽交易场所、交通要道等易污染的地方,场内饲养区和生活办公区要进行严格隔离,谢绝场外人员参观访问。提供优质、新鲜的全价配合饲料,确保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必需的营养物质足量且搭配科学合理,保证有干净、充足的饮水,充分满足雏鹅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要保持鹅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调整好饲养密度,注意防寒保暖工作,并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出鹅舍内的有害有毒气体,同时注意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鹅副黏病毒对鹅和鸡均有致病力,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互感性和致死率,因此鹅群与鸡群要严格分开饲养,避免疫病相互之间传播。

6.2 强化免疫接种

该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原则,可使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来进行免疫,免疫注射过程中要按规范操作,最好做到 1 只鹅换 1 个针头,避免由于针头交叉感染。对规模化、集约化养鹅场要定期监测免疫效果,防止免疫失败。

6.2.1 雏鹅免疫接种

如果雏鹅有母源抗体,应在 20 日龄以内进行首次免疫,每羽皮下注射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 0.3~0.5 mL,在首次免疫后 2 个月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每羽肌肉注射疫苗 0.5 mL。如果雏鹅无母源抗体,应当在 3~7 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羽皮下注射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 0.3 mL,在首次免疫后 2 个月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每羽肌肉注射疫苗 0.5 mL。

6.2.2 种鹅免疫接种

首次免疫是在 10~15 日龄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每羽皮下注射疫苗 0.3~0.4 mL,第二次免疫是在 2 个月龄时进行,第三次免疫是在产蛋前 2 周进行,每羽肌肉注射疫苗 0.5 mL,以后每年免疫 1 次。疫苗注射 1 周后会产生抗体,在体内维持 6 个月左右,种鹅所产的种蛋孵化出的小鹅在 2~3 周内因具有母源抗体,可以抵抗该病毒的感染。

6.3 重视引种管理

坚决不能从疫区购进种蛋、种鹅和雏鹅,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果确因生产需要引种时,应到非疫区的专业化、正规化和规模化的种鹅场、孵化场选购,并进行严格的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可购买引进。购进的种鹅蛋要经过严格消毒后才能孵化,购进的种鹅和雏鹅要立即接种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并且必须隔离观察饲养 10 天以上产生抗体后才能和本场的鹅群混合饲养。

6.4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在鹅群的整个饲养过程中,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不同日龄的鹅最好避免混养,防止疫病在不同批次鹅之间相互传播,可最大化降低患病风险,并获取最高养殖经济效益。每批鹅出栏以后要进行全方位的清洗和彻底消毒,并空舍 2 周左右时间,再进行 1 次全面彻底消毒,方可继续饲养新鹅群。

6.5 严格消毒

每天要认真清扫干净鹅舍内粪便,坚持搞好鹅舍内外及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对鹅舍、养殖用具、活动场所和饲料槽等进行彻底严格消毒,可选用 20%石灰乳、4%来苏儿和 3%火碱溶液等消毒液进行轮换消毒,同时用菌毒杀、百毒杀、碘制剂或氯制剂等消毒剂带鹅喷雾消毒。严禁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出场区进行参观活动,大门口要设置好消毒池,出入鹅场的工作人员和本场运输车辆要严格消毒,工作人员换好工作服必须经过消毒通道方可进场工作。

7、小结

鹅副黏病毒病在我国呈散发性、地方性流行,近些年来随着养鹅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该病呈现上升的流行趋势,在养鹅地区有过暴发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广大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鹅户的足够重视。由于目前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有计划地做好鹅群的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工作,加强饲养管理,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等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更好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杨金生,李琳,刘云志,宫江 (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长春 130062)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疫病防治

农村散养畜禽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27 15:14:39

疫病防治

鸡弧菌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9-10-27 18:50:0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