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防制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 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

1、病原与流行病学

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以脑、脾、肺和胃肠道内容物等处含毒量最高。病毒本身的抵抗力并不强,容易被干燥、消毒剂、日光照射及腐败所杀死。

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季养鹅高峰季节多发,常呈地方性流行。患病鹅和病愈后带毒者为传染源。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水平传播。各种年龄的鹅对鹅副黏病毒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以 30~60 日龄鹅常见多发。日龄越小,致死率越高,10 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100%,10~15 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90%以上。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下降。鹅饲养环境、群体大小和饲养密度对发病早有直接影响。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鹅精神委顿,缩头、扭颈、垂翅(图 1),有的单脚站立或蹲立,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随水流漂游;食欲不振、少食或拒食,饮水量增加,体重迅速减轻;病鹅拉黄白色、绿色稀粪便或水样便(图 2),有时带血呈暗红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张口呼吸,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并有扭颈、转圈、仰头和劈叉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病鹅有咳嗽、甩头和呼吸困难等现象。部分病鹅有时有肿头、流泪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产蛋量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制

病死鹅机体脱水,眼球下陷,脚蹼干燥无光,皮肤瘀血、胶冻样浸润,皮下脂肪、胸肌偶见出血;腺胃和肌胃黏膜充血、糜烂,有出血斑点(图 3),肌胃黏膜不易剥离;直肠和泄殖腔黏膜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的结痂病灶(图4);结肠、盲肠和直肠黏膜的溃疡灶,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假膜(图 5);肠道黏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大小不一、淡黄色或灰色的纤维素性结痂病灶,空肠和回肠黏膜上常有散在的淡黄色豆粒大小坏死性假膜,剥离后见有溃疡面(图 6);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病死鹅脑充血、瘀血。胰腺出血,有时见灰白色坏死灶。肝脏、法氏囊不同程度肿胀、出血。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制

3、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要注意与鹅鸭瘟、小鹅瘟、鹅流感和鹅巴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鹅的鸭瘟由鸭瘟病毒感染所致,其特征性病变是患病鹅在下眼睑、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有出血性溃疡和假膜;小鹅瘟虽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与鹅副黏病毒病有类似之处,但小鹅瘟仅发生于 1 月龄以内的雏鹅,其他日龄鹅不发病;鹅流感以全身器官出血为特征,而鹅副黏病毒病为败血症变化,脾脏肿大,并有灰白色坏死灶,肠道黏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大小不一淡黄色或灰色的纤维素性结痂病灶;鹅巴氏杆菌病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多发于青年鹅、成年鹅,其特征性病变为肝脏上有散在或弥漫性、针尖大小的坏死灶,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紧急治疗有效。

4、防制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预防为主。

4.1 搞好隔离卫生和消毒

鹅群一旦发病,要及时进行隔离。清除粪便,更换垫料,清扫环境,使用百毒杀、2%氢氧化钠或 3%漂白粉等对鹅舍内、环境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每天 1 次,直至疫情结束。

4.2 紧急免疫接种

发现鹅群感染副黏病毒病后,隔离后,对病鹅和受威胁的鹅群(假定健康鹅群)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紧急肌注。体重 1 kg 以下鹅每只 1~2 mL,体重 1 kg 以上鹅每只 3~4 mL。每只病鹅可同时肌注青霉素 60 万 IU,隔天 1 次,连用 2 次。饮水中添加敏感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4.3 平时预防

平时要加强鹅群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降低鹅群饲养密度。

对新购进的雏鹅,应立即注射鹅副黏病毒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已免疫种鹅,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具有一定的母源抗体,可于 7~10 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初次免疫,每只颈部皮下 0.5 mL;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鹅,首免时间应提前到 2~7 日龄,2 个月后再重复免疫 1次。

作者:许贵宝(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局,山东沂水 276400)

责任编辑:曹伟胜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疫病防治

近期肉鸡常见病理变化的原因分析

2019-10-20 18:45:41

疫病防治

鸡 EDS-76 的流行特点、鉴别诊断及其防制

2019-10-22 18:59: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