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鹅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防治

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阳性菌,可以产生芽孢,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鹅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主要由 A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偶见 C 型菌株。该菌可引起鹅肠道严重的出血和坏死,临床上又称为鹅出血性肠炎或坏死性肠炎。

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3月之间,清远市太平、山塘和横荷等乡镇,多个养殖场出现种鹅散发死亡现象,经剖检和实验室诊断,分离鉴定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并进行了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进行治疗,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了阿维拉霉素,较快地控制了病情。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主要临床表现

后备种鹅和产蛋鹅均可发病,常见于接种疫苗或者气候变化等强应激时。表现为散发,病鹅拉稀,便血,消瘦;或突然死亡,剖解可见小肠严重出血,有的可见连片的坏死和黏膜脱落。发病鹅陆续出现,累积死亡可达 3%。

2、细菌分离鉴定情况

(1)从发病鹅肠道及坏死病灶采集病料,接种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FT 培养基),厌氧培养 40℃培养 20 h,再画线接种于 TSC 培养基(胰 – 亚硫酸盐 – 环丝氨酸琼脂培养基),40℃厌氧培养 24 h;挑选 TSC培养基上长出的黑色菌落,接种于血平板上,40℃厌氧培养24h。血平板培养可见具有双层溶血环的菌落。如此,分别从不同后备种鹅场分离到 11 个可能是产气荚膜梭菌的菌株。

(2)从 TSC 培养基中,挑选黑色的单菌落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阳性杆,无鞭毛,菌体两端钝圆、单个或多个呈短链,有荚膜。

(3)生化鉴定及牛乳发酵试验:将阳性对照菌株和疑似菌株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各种生化发酵管中和牛乳培养基中,40℃厌氧培养 24 h。发现分离菌株均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和棉子糖,可以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不发酵甘露醇、山梨醇,水杨苷阴性,动力性试验阴性,不产生吲哚。牛乳发酵试验结果均有爆裂发酵现象,以上结果与产气荚膜梭菌生理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断这些菌株均为产气荚膜梭菌。

提取过夜培养菌液 的DNA,采用多重 PCR,对 11 株分离菌株进行分型鉴定,扩增出的目的片段纯化后进行DNA 测序。发现均为 A 型产气荚膜梭菌。

3、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的药物有: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青霉素 G、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和多西环素。

取产气荚膜梭菌菌株接种划线于 TSC 培养基中 42℃厌氧培养 36~48 h,挑选单个黑色菌落接种到 10 mL 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 12~15 h。用 0.5 麦氏比浊法调整菌液浓度,最终菌液浓度调整为 106 cfu/mL。

将调整好浓度后的菌液,用灭菌过的镊子夹取无菌棉蘸取稀释过的菌液,在试管内挤去多余菌液,旋转挤去,在平板上均匀涂布接种 3 次,每次旋转平皿 60°,最后沿着平板内缘涂抹一周。注意菌液需要在15 min 内接种完。

菌液涂布 FT 固体平板后静置 3 min,用灭菌镊子贴药敏纸片,厌氧条件下,40℃培养24h。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结果评判:抑菌圈直径小于 10 mm 为耐药,10~15mm为中敏,大于 15 mm 为敏感。药敏试验结果见表 1。

种鹅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防治

根据抑菌环大小,统计出每种抗生素对菌株中敏和高敏个数如图 1。

种鹅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防治

由图 1 可见,11 株产气荚膜梭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恩诺沙星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其次为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等。因此,生产上可以优先使用这些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可以看出,该菌对抗革兰阳性菌专用的林可霉素表现耐药,部分分离株对目前已经禁止兽用的诺氟沙星、克林霉素和甲硝唑等药物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

4、防治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因为肠道出现损伤时导致继发感染,因此,生产上应以预防为主,如定期环境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止鹅群食用污染的泥沙或者水源;同时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有预防梭菌感染效果的药物添加剂,如阿维拉菌素、恩拉霉素等进行预防。如出现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则应优先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等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要注意种鹅产蛋期禁用氟苯尼考。

作者:向振强1,高彪2,彭新宇21.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广东清远 511899;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广州 510640。

责任编辑:曹伟胜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疫病防治

鸡场的免疫及消毒

2019-10-27 9:01:34

疫病防治

肉用种鸡急性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

2019-10-27 9:31: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