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养鸭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鸭病的发生及其对养鸭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在鸭的常发病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成为当前危害养鸭业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养鸭业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就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病理变化以及预防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Infectious serositis of duck)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鹅等多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1904 年 Riemer 于自发鹅群中首次分离到 RA [1] ,此后美国学者 Herdrickson 和 Hilber 于1932 年在纽约长岛鸭场发现该病,随后国外许多学者陆续报道了此病 [2] 。在我国广东、浙江、福建、四川、江苏、湖南及湖北等地也相继发生 RA 感染情况,该病已成为当前危害养鸭业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1、病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鞭毛、不运动、无芽胞、有荚膜的小杆菌,单个或成双存在,大小约为 0.4μm×0.7μm,菌体为杆状、椭圆形,有时还呈现长丝状,瑞氏染色两极浓染。该菌在血液琼脂和胰蛋白大豆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37℃条件下培养最佳,在培养基中添加牛血清或酵母提取物有助于细菌的生长。该菌在胰蛋白大豆琼脂平板上长成的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稍突起,菌落直径大小约为1.0mm,在继续培养时,菌落增大可至 2.0mm。瑞氏染色呈两极着染,印度墨汁制片可显示荚膜。

2、流行特点

鸭疫里默氏杆菌主要感染鸭,对鹅、火鸡、雉鸡、鹌鹑及鸡等感染率低。该病在我国绝大多数肉鸭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北京鸭、樱桃谷鸭、番鸭、半番鸭及康贝尔鸭均有发病的报道 [3] 。本病潜伏期一般1~3 天,有时可长达 7 天,病程一般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最急性病例刚开始发病时看不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主要发生于 2~3 周龄雏鸭,1~8 周龄鸭高度易感,尤其以 2~3 周龄的雏鸭易发病和死亡,1 周龄内雏鸭较少发病。随着鸭的日龄增加,尤其在 5~6 周龄后对本病抵抗力增加,8 周龄以上的较少见此病发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较为严重,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和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自然条件下,RA 引起的死亡率差异较大,这与各地或各鸭场采取的措施不同有关。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的长短与菌株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一般为 1~7 天。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病例出现于鸭群刚开始发病时,通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多见于 2~4 周龄的雏鸭,病程为 1~3 天,临床表现为嗜眠缩颈或头触地,腿软弱,不愿走动或步态蹒跚,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眼有浆性或黏液分泌物,眼周羽毛粘连或脱落,鼻流浆性或黏性鼻液;粪稀呈黄绿色或绿色,腹部膨胀;濒死伴有抽搐、摇头或点头等症状,有的还出现阵发性痉挛。

3.3 亚急性或慢性型

亚急性或慢性型病例多见于 4~7 周龄雏鸭,病程可达 1 周或以上。病鸭除表现上述症状外出现头颈歪斜,转圈或倒退,病鸭跛行。沉郁困倦,少食或不食,伏卧不愿走动,站立呈犬坐姿势,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少数出现头颈歪斜,颈部弯曲转圈或倒退。当安静蹲卧采食饮水时,头颈稍弯曲、伸颈,并能长期存活,但发育不良、消瘦。

4、病理变化

4.1 眼观

病变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为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心脏出现绒毛心,气囊壁浑浊变厚,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表面被覆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纤维素性膜,厚薄不均,易于剥离,小肠黏膜充血出血等病变。

4.2 镜检

肝表面有一厚层纤维素和大量异嗜性白细胞渗出,肝实质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心外膜有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渗出,心肌变性,横纹消失。脾脏可见白髓萎缩,淋巴细胞稀散,网状淋巴细胞及网状纤维增生,多量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红髓脾窦显著扩张、充血。

5、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但应注意和鸭的大肠杆菌败血症、鸭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鸭衣原体病和鸭沙门菌病相区别,确诊则必须进行血清学诊断,包括琼脂扩散试验、平板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及 ELISA 试验。

5.1 现场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该病多发生于 2~3 周龄雏鸭,有促进发病的多种应激因素。临诊症状为嗜眠,眼、鼻流出大量的分泌物,下痢,稀粪呈绿色;有神经症状,慢性病鸭有歪脖、摇头或转圈运动。剖检病变,常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

5.2 病原分离与鉴定

取急性病鸭的心、血、肝、脑、骨髓、脾和肺等病料,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或巧克力琼脂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在 5%~10% CO 2培养箱中培养 24~48 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选菌落涂片、染色、镜检或做生化试验进行病原鉴定。

5.3 实验室诊断

细菌的血清学诊断中,如有标准定型血清,可采用玻片凝集或琼扩反应进行血清型鉴定。有研究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检查急性病例,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为确诊治疗争取了时间 [4] 。此外,有人 [5] 用Ⅰ型 PA 热浸抗原致敏醛化绵羊红细胞进行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不同日龄的鸭血清中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抗体,证明其敏感性较高。

6、防制措施

6.1 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

特别要保持干燥,注意通风、防寒,防止密度过大;地面育雏要勤换垫草。用具、饲料槽、饮水器等要保持清洁,定期清洗,严格消毒。

6.2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特别要注意温度变化,防日晒、雨淋、寒冷以及饲料营养不足等。

6.3 药物预防

当鸭群受到应激或有发病势头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主要以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本病。按药敏试验结果,确定用药,效果较好。

6.4 疫苗免疫

对于已经感染 RA 的鸭群,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措施。然而,反复多次投药易出现耐药菌株,增添了治疗难度,因此,疫苗免疫被视为防控 RA 感染较有效的措施。通过研制疫苗来控制细菌性传染病是非常必要的,疫苗应该具有生产成本低,常温保存稳定,安全高效,能以口服或滴鼻免疫替代注射免疫等优点。国内外研制成的 RA 菌苗有单价和多价灭活菌苗、弱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及混合大肠埃希菌制成的二联灭活疫苗等。

6.4.1 灭活苗

灭活苗包括无佐剂灭活苗和含佐剂灭活苗。Sandhu 用 1、2、5 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研制的菌苗分别在 10 日龄和 17 日龄免疫 2 次可获得较高的保护率,并且发现铝胶佐剂苗并不比无佐剂菌苗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而油乳剂苗可产生足够的保护力,但易在接种部位引起局部损害 [6] 。高福等用 1 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制备的福尔马林灭活苗和油乳剂苗对试验和野外感染均有较高的保护作用,但需要进行 2 次免疫 [7] 。张鹤晓等对用不同疫苗免疫鸭的抗体消长规律测定发现,油佐剂疫苗免疫效果最好,甲醛灭活苗 2 次免疫次之,甲醛灭活苗 1 次免疫效果最差。同时,他们还从抗体水平角度推断,雏鸭 10 日龄左右用苗最好。采用灭活疫苗免疫鸭群,一般需要免疫 2 次才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力 [8]

6.4.2 亚单位苗

苏敬良等对 1 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荚膜提取物的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荚膜粗提物和经过苯酚抽纯化后的荚膜提取物,经 2次免疫 7 日龄北京鸭后,同源细菌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 90%和 70% [9] 。吕敏娜等从 RA 细胞壁提取一种可溶性荚膜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制成的 RA 荚膜多糖苗免疫雏鸭,产生坚强的保护力。亚单位疫苗没有核酸物质,因此比较安全,但免疫原性差,制造成本高,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0]

6.4.3 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苗

菌苗的预防接种是控制 RA 与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措施。苏敬良等进行了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苗的研究,1 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 O 2 二联铝胶苗,经皮下注射 10日龄雏鸭,免疫 10 天后,用同源强毒攻击,均有较高的保护力;蔡家利等研制了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油乳剂灭活菌苗,经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合格后,做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接种后鸭安全,未出现不良反应,接种地区有效控制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的流行。吕敏娜等研制的 RA(I 型)- 大肠杆菌(O78)二联蜂胶灭活苗,对试验攻击和野外感染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控制 RA 与大肠杆菌的流行 [11] 。应用疫苗时,要查明本地区主要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灭活苗,才能确保免疫效果。

6.5 及时确诊

鸭群发病后,应立即确诊并及时进行治疗;鸭舍、用具、环境要进行清扫、消毒;妥善处理病死鸭,防止病原扩散,及时控制疫情。

7、治疗

在目前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药物防治是许多鸭场控制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首选,在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采用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或氧氟沙星,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12] 。鲍国连等的药敏试验结果证明:鸭菌清、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呈高度敏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耐药,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对 PA-L 菌株高度敏感,对 PA-J 菌株耐药,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13] ;潘孝成等证明,庆大霉素对该病高敏,土霉素、卡那霉素中敏;黄介长等证明青霉素、四环素对该病高敏,庆大霉素中敏;李家奎等证明分离菌株对氯霉素高敏,对环丙沙星、青霉素中敏,对四环素、甲基新诺明不敏感;而李高明等用庆大霉素、红霉素进行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病情 [13] 。总之,药物防治仍是目前控制该病的一条主要措施,但因不同地区、不同菌株间存在的药敏差异,应能对当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进行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最佳药品进行及时治疗。张大丙等提出“敏感药物的实用效果却不尽一致,这可能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迅速及药物的使用方法有关”[14] ,所以,除了选择高敏药物外,还必须及时正确地使用药物。

7.1 抗菌中药及其提取物

在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大量使用甚至滥用的今天,鸭 RA 的耐药谱不断扩大,抗菌药物的防治效果不断下降。且化学药物易在鸭体内形成残留,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大量实践表明,中草药及中药复方制剂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具有残留低、治愈率高、无耐药性等特点。中药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更符合当今社会倡导的绿色养殖要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许多研究表明,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皆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如卢玉葵等研究 40 种中药对鸭 RA 的体外抑菌效果,发现黄连、大黄、黄柏、板蓝根、石榴皮和薄公英等均对 RA 有较强抑制作用。徐云会等用中药制剂“浆炎速停” (主要成分为中药)治疗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治愈率达 89.7%,有效率达 92.0%以上,临床效果显著。

7.2 联合用药

临床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有条件的地区应首先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药物。无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联合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法有,适当联合应用抗生素,如多环丙沙星 – 氨苄西林、头孢菌素 – 酶抑制剂及头孢菌素类 -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也可以采用中西药复方,如2005 年姚林宇用中药黄连、白头翁、黄柏和黄芪等拌料,阿米卡星注射治疗鸭 RA 病,治愈率高达 96.9%。

8、问题与展望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呈全球性流行,是当前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由于该病血清型多,地域分布广,用药治疗易产生耐药性,导致该病的防制困难。目前,越来越多的血清型在我国出现,加强血清型的监测工作,是解决该病的关键。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理学、免疫学、血液学及其发病机理和免疫机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便为临床诊治和免疫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Huang B, Subramaniam S, Frey J, et al. Vacci-nation of ducks with recombinant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A) and a 41 kDa partial protein (P45N’) of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J].Vet Microbi-ol, 2002, 84(3): 219-230.

[2] Subramaniam S, Huang B, Loh H,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edominant immunogenic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f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J].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0, 7(2): 168-174.

[3] 崔恒敏, 黎德兵, 赵翠燕, 等. 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病理形态学研究[J]. 中国家禽, 2004, 8(1):12-18.

[4] 李家奎, 郭定宗, 程大池, 等. 武汉地区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 22(6): 432-434.

[5] 邓治邦, 朱深海, 杨丽君, 等.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22(3): 226-228.

[6] 邓治邦, 朱深海, 杨丽君, 等. 鸭传染性浆膜炎实验性感染方法的研究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 22(5): 343-344.

[7] 潘孝成, 赵瑞宏, 张丹俊, 等. 安徽省鸭疫巴氏杆菌的调查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28(3): 373- 374.

[8] 邓治邦, 朱深海, 杨丽君, 等.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22(3): 226-228.

[9] 鲍国连, 佟承刚, 韦强. 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病学与病原特性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1997, 9(3): 161- 164.

[10] 吕敏娜, 黄承峰, 张毓金. 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蜂胶苗的研制[J]. 中国兽医杂志,2005, 41(1): 48-50.

[11] 李家奎, 郭定宗, 程大池, 等. 武汉地区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 22(6): 432- 434.

[12] 张大丙, 郭玉璞. 鸭疫里默氏杆菌. 中国动物疫病防治, 2001, 29: 20-22.

[13] 鲍国连, 佟承刚, 韦强. 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病学与病原特性研究 [J]. 浙江农业学报,1997, 9(3): 161-164.

[14] 张大丙, 郭玉璞. 北京地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1999,21(4): 260-263.

作者:郑志强1#,张永红2#,郑世学1*(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0)

作者简介:郑志强 (1989-),男,河北省沽源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

作者简介:张永红 (1991-),女,河北省沽源县人,硕士研究生,主 要从事分子生物与免疫学研究

* 通讯作者:E-mail:zhshx6211@163.com (郑世学)

责任编辑:李斐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前沿综述

禽白血病研究进展

2019-11-20 15:47:43

前沿综述

微生态制剂在养鸽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9-11-24 16:13: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