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鸭病毒性肝炎(DVH)简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侵害 3 周龄以内的雏鸭,尤以 1~2 周龄的雏鸭较为易感,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可达到 90%以上,是目前影响养鸭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疫病之一,临床上以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和明显的双脚痉挛、角弓反张、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主要发生在 5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具有抵抗力,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不影响产蛋量,但体内带有病毒,可通过粪便向外界排毒,成为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圈舍、运动场地、工具和车辆等都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迅速传播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雏鸭,潜伏期为 1~5 天,发病率可达 100%,死亡率可达 90%以上,目前尚未发现能通过产蛋垂直传播。雏鸭的日龄越小,感染性就越大、死亡率也就越高,如饲养密度过高、环境湿度过大、卫生条件过差或温度太低等都可诱发本病。鹅、鸡不能自然感染发病。

2、临床症状

患病鸭羽毛松乱,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行动呆滞,孤立于群外不随群走动,不爱下水活动,眼睛半闭无神呈昏睡状,头部触地,有些患病鸭排绿色或黄白色的稀粪。发病12~24 小时就会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两脚痉挛性往后踢,死之前头会向背部扭曲,呈现角弓反张的状态,病鸭多喜欢侧卧,头向后面仰,所以有“背脖病”之称。有的最急性的患病鸭病程很短,往往看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有的患病鸭耐过后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都受到严重阻碍。

3、剖检病变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肝脏,表现为肝脏明显肿大,有正常的 1~2 倍,质地脆弱,容易撕裂,外观呈淡红色、土黄色或斑驳状,日龄不同肝脏的颜色也会有差异,被膜下有大小不等、不规则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病例严重的呈刷状出血,有部分病例肝实质出现坏死灶,呈灰白色。胆囊肿大,充满稀薄的胆汁,呈现淡红色或淡绿色。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花纹样。大多数病鸭肾脏肿胀出血,呈树枝状。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

4.1 病原学诊断

将病鸭肝脏制成悬液,经青霉素和链霉素处理后,由尿囊腔途径接种 11~15 日龄的非免疫母鸭的鸭胚,6~9 天后出现死亡和特征性病变,胚体生长停滞,皮肤出血,水肿;头颈、背部等常有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卵黄囊缩小,内容物变得黏稠;尿囊液增多,呈现淡绿色;肝脏肿胀呈淡绿色,表面有淡黄白色的出血斑点,而对照组的鸭胚则全部健康存活,即可确诊为该病。

4.2 动物试验

将疑似患有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死鸭的肝脏组织病料制成悬液,接种 7~14 日龄易感雏鸭,同时设立高免血清被动免疫对照组。病料接种组接种后 48h 内全部死亡,具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从死亡雏鸭中能分离到病毒,而被动免疫组则健康存活,即可确诊为该病。

4.3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验、直接荧光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和核酸探针等方法。目前用于诊断 DVH 的方法虽然较多,但是最可靠、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仍然是中和试验。

4.4 分子生物学诊断

国内多名学者建立了 RT-PCR 诊断方法,可用于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例的早期诊断及DHV 分离株的快速鉴定,是一种有效的分子检测方法;国外学者 Song 等建立了 RT-LAMP 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检测快速、特异强、灵敏度高,而且肉眼很容易直接观察到最终产物等优点。

4.5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雏鸭鸭瘟、鸭疫里默杆菌病、禽霍乱、雏鸭副伤寒和曲霉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5、治疗

雏鸭一旦发生本病,应该立即隔离病鸭治疗,病死鸭、粪便和垫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鸭舍、运动场、用具和设备等进行清扫和严格彻底消毒,鸭群进行抗毒消炎处理,以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此外还应采取以下有效的治疗方法。

5.1 紧急接种高免血清

高度免疫血清和康复病鸭的血清中都含有能够中和该病毒的抗体,发病鸭群可用特异性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雏鸭每羽肌肉注射 0.5~1mL,能预防本病和降低其死亡率,效果较好,保护率可达 90%~100%,尽量做到 1 羽 1 针头,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5.2 注射免疫蛋黄

每羽在雏鸭背部皮下注射 1~2mL,1 次注射就可以发挥作用,治疗有效率在 90%以上,发病 1~3 天内治疗效果最佳,发病 1 周以后治疗效果不好。高免卵黄抗体的治疗量可以根据雏鸭的日龄大小、病程的长短而定,卵黄抗体用于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与卵黄抗体的效价高低、治疗时间的早晚有关系,使用越早,效价越高、效果就越好。

5.3 辅助性治疗

同时根据临床症状适当用些广谱抗菌止泻药物,如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粉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5%的葡萄糖与抗病毒药物,任由雏鸭自由饮用,连用 3~5 天,以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

5.4 中药治疗

甘草 20g,茵陈 100g,金银花、连翘、龙胆草、栀子各 35g,柴胡、黄芩、神曲、薄荷、枳实各30g,板蓝根 50g 研磨,用开水浸泡 1h,凉后拌入 5kg 饲料中搅拌混匀喂服,可喂 100 只雏鸭,全群服用,1 天 1 次,连服 7 天。同时每 50kg 饲料加入大蒜 500g(捣碎)、酵母片 100g(捣碎)、禽用多种维生素 50g 拌匀,连服 7 天。

6、预防

6.1 免疫预防

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使雏鸭对鸭病毒性肝炎有免疫保护力,这是预防该病较有效、较经济的方法。

对于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可以在 8 日龄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可在 1 日龄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般注射 4 天后可产生较强免疫力,且保护期可以达到 80 天以上,能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在雏鸭刚出壳时,也可以腿部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液 0.5~lmL,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 2 周左右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 2 次,之后再隔 4~5 个月再加强免疫 1 次,可以保证种蛋孵出的雏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的保护效果。

6.2 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保持鸭舍清洁,鸭舍内外都要仔细清扫干净,搞好环境卫生工作,鸭粪可收集到固定地点堆放,进行生物热发酵。鸭舍、鸭栏、用具、设备和运动场等要定期清洗、消毒,可以选用 0.2%的百毒杀、0.3%的过氧乙酸、3%~5%氢氧化钠溶液或 5%生石灰水等消毒药品,1 次 / 天,连用4 天,可起到较好的消毒效果。鸭场要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的规章制度,人员出入鸭舍要严格遵守消毒制度,没有消毒的人员或车辆禁止进入鸭舍,阻断疾病的传入。

6.3 加强饲养管理

给雏鸭饲喂新鲜的优质全价饲料,添加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电解质,满足营养需要,提高雏鸭的体质和抗病能力。保持鸭舍适宜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大时,要合理分群;要保证鸭舍干燥和通风良好,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有毒、有害气体;每天要清除粪便,及时更换垫料,防止垫料过度潮湿,保持鸭舍的生活环境清洁干燥。

6.4 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

严禁从患病的疫场、疫区购入种蛋、雏鸭和成鸭。如果确实需要购买雏鸭时,应到卫生条件较好的、没有疫病的、健康的种鸭场、孵化场选购雏鸭,并且要了解该种鸭场对该病的免疫情况,若母鸭没有免疫过,购买的雏鸭应在 1 日龄时进行主动疫苗免疫。另外雏鸭进场后必须进行隔离观察饲养 1 周左右,需要严格检疫,防止购入的带病雏鸭引发疾病。

6.5 提倡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全进全出是指在一个鸭场,采用同时进鸭雏,同时饲养,同时出栏,一个鸭场只饲养一个日龄的鸭,不能大小鸭混合饲养,鸭出场后对鸭舍、用具和设备进行全面洗刷、消毒,空置 15 天左右,再进行 1 次全面彻底消毒,方可重新引进雏鸭饲养。这样能够有效地切断循环感染的途径,有利于对疾病的控制,保证鸭群的健康和安全生产,能够降低成本,提高雏鸭成活率和养鸭业的经济效益。

7、小结

综上所述,鸭病毒性肝炎是可防可治的,广大养殖户应该强化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只要加强饲养管理水平,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就会有效地减少本病的发生,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养鸭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杨金生,刘云志,宫江(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长春 130062)

责任编辑:曹伟胜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疫病防治

樱桃谷肉鸭鸭疫里默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9-11-25 11:12:36

疫病防治

对鸡呼吸道病原的防控建议

2019-11-25 11:36: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