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生产中肉种公鸡管理不善造成孵化率损失的原因,按比例可分为无精蛋 42%、早死28%、中死 6%和晚死 24%。实践中种公鸡饲养管理经常出现的问题有:0~12 周睾丸发育不良、18~28 周睾丸生长发育差、骨架发育不好、周增重不足、选种不良、均匀度较差及35 周后公鸡不活跃等。公鸡管理成功等于鸡群饲养成功一半。因此为了维持种鸡 40 周后受精率的持续稳定,应关注以下重点。

1、种公鸡 40 周后的生长发育源于早期良好的管理

1.1 种公鸡生理特征的基本因素

关注早期性发育即精元细胞的发育,从 1天起精元细胞开始繁殖提供精子发育所需营养,精元细胞越多,受精率越高。睾丸的生长发育 0~15 周从 5 mg 生长到 80 mg,18~25 周从2 g 生长到 20 g,25~30 周睾丸重量超过 40 g,35 周后睾丸开始逐渐萎缩。

1.2 早期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

早期体重一定要达标或略超标,8 周时骨骼发育到 80%以上,骨架大小影响后期的繁殖性能,体重大骨架也大。体重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育雏温度低、饲料形态如粉料或颗粒破碎料、饲料形状即破碎颗粒的大小不适宜等。保持公母分饲,公鸡饲养密度 3~4 只 /m2 ,确保雏鸡入舍后能快速找到水和料,有助于获得早期较高的体重和骨架。

1.3 重视体重控制

1.3.1 0~4 周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

通过良好的育雏管理,培养鸡只的食欲,确保充足的采食和饮水位置,检查嗉囊的饱满度,观察鸡只行为,保持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从 14~21 天开始个体称重并计算变异系数,开始监测每周体重。在遮黑的条件下,10 天时降低光照强度至 10~20 lx。

1.3.2 4~9 周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

28 天分群,变异系数小于 12%时分成 2栏;变异系数大于 12%时分成 3 栏。分栏后控制各栏鸡群的饲喂和生长,使其在 63 天时达到重新制订的体重标准;63 天时各栏鸡群之间不再进行调整;63 天时比较实际和标准体重,如需要则重新制订目标体重。

1.3.3 9~15 周调整饲喂量使鸡群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

体重低于标准的鸡群应专门设定生长曲线,使其在 105 天时重回到标准体重;体重高于标准的鸡群应按照重新设定且平行于标准体重的曲线生长,此间鸡群的体重不应有任何下降。

1.3.4 15~23 周按体重标准增加料量刺激生长速度,使鸡只做好性成熟的准备

16~24 周的体重应均衡增长,周增重和增重率应达标,加光后 4 周需要积极地生长。每周检查和评估种母鸡的耻骨间距,监测性成熟的程度。计划加光前一周评估鸡群的均匀度,如鸡群体重达标且均匀度良好(变异系数<10%),根据建议的程序给予光照刺激;如鸡群体重没有达标或均匀度不好(变异系数>10%),至少推迟 7 天加光。147 天公母混群,确保种公母鸡性成熟一致。定期观察鸡群的采食行为,监测公母分饲和饲料分配情况。

1.3.5 性成熟发育

种公鸡 18~25 周睾丸、鸡冠和脸部性状快速发育,期间常见的问题有周增重不达标,原因主要有公鸡相互竞争、料位不够、转群及公鸡穿鼻签应激等。应控制公母鸡相互偷吃料(图 1 和图 2),控制偷食应尽可能晚些混群。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1.3.6 种鸡饲喂与管理

23~30 周按要求饲喂种母鸡,刺激提高产蛋率和蛋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产蛋率达到 5%之前,将育成料换成产蛋料。按要求饲喂种公鸡,使其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提高受精率。执行种公鸡淘汰程序,按要求评估种公鸡的体况,包括腿部和脚趾、丰满度、面部颜色和泄殖腔状态等;环境控制鸡舍光照时间不超过 13~14 h,光照强度 30~60 lx。

1.4 评估体况

体重是评估鸡群发育程度的一个工具,但不是唯一评估公鸡生产性能的方式,同等重要的工具是鸡群的均匀度和体况(胸部的构架和胸肉)。鸡群可以有相似的体重但会有不同的机体构成,体况发育不良,会引起受精率下降。每周称重时应抽样对公鸡体况进行评估(图 3),30 周公鸡胸肌指数(图 4)应介于 2~3 之间,60 周应介于 3~4 之间;经常有规律地触摸公鸡,对胸型(图 5)进行估测评分(1 为太瘦、5 为太肥),30 周达到 2~3,60 周不超过 4;公鸡体重过大(>5.0 kg),胸肉过大,公鸡身材(体型)更加水平,平衡能力较低,交配效能差,应避免体重过大的公鸡,培育体型良好的公鸡(图 6)。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每周进行胸肉形状检查,估测公鸡的身体状况(图 7);评估种鸡胸肌皮肤的松弛程度(图 8),以正确加料。大的胸部并不意味着大的睾丸,不同睾丸的重量和精液生产的关系如表 1。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1.5 正确选种

挑选种公鸡的标准为体重及体况和均匀度良好、冠及肉髯与眼周围的颜色是否鲜红(图 9和图 10)、喙部整齐有无缺陷(图 11 和图 12)、背部平直无畸形(图 13 和 14)、胸骨有无弯曲(图 15)、站姿良好(图 16)、胫骨和脚趾平直无弯曲(图 17 和图 18)。转群或混群前淘汰性能不好及个体小的公鸡。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1.6 关注混群后的管理

确保公母分饲效果,保证采食均匀,公鸡间平等竞争,避免公鸡出现群体分离,造成均匀度差。饲料分配应关注 3 个关键阶段,适当的料位及料位调整、快速均匀分配饲料、喂料器中一定的料量及每个喂料器中的料量均匀。

2、种公鸡 40 周的管理重点

加强日常管理,保证鸡群健康,维持受精率的持续稳定。

2.1 产蛋期饲喂的均匀性

通常理想的情况每个料盘的公鸡数是 8只,不是说多多益善但绝对不能少,料盘质量和料盘设计应合理;料盘不能倾斜,可用木条或钢管固定料桶增加喂料的均匀性(图 19)。使用料槽应保证每只公鸡不少于 20 cm 的采食位置。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2.2 脚和腿的状况

对生产性能而言脚和腿的状况是重要的,维持较好的垫料质量,只切掉悬爪,控制好体重,免疫和每周称重时谨慎操作,注意棚架和喂料设备的状况,保持良好的鸡舍环境等有助于维持公鸡腿部的健康。

2.3 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公母分饲

在公鸡鸡冠发育完全前(26~27 周或体重>3.80 kg),公鸡偷吃母鸡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 26 周后要绝对避免此问题。在这之前公鸡一直能够偷料,在计算公鸡喂料进度时要加以考虑,这很重要。要避免这个问题,注意观察确保做到 100%的公母分饲,观察体况,减少公母比例。使用标尺杆调整公鸡饲喂系统的高度及水平程度,观察并据情调节高度。在链条式喂料系统中用 PVC 塑料管限制公鸡采食(图 20)。偷食情况控制不好会形成 2~3 个群体,造成均匀度差。关键是喂料限制,只对母鸡料线加栅栏,栅栏水平宽度为 44~45 mm、垂直高度为60~65 mm。根据情况对公鸡穿戴鼻签(图 21)防止公鸡偷食母鸡料,保持公鸡料盘的高度处在 45~50 cm。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2.4 公母比例适宜

确定公母比例时需考虑体重或品种、公鸡状况(优秀的 100 只母鸡配 7~8 只公鸡,好的配 7.5~8.5 只公鸡)、公鸡的攻击水平、死亡率、棚架质量、过度交配、交配干扰及公母鸡性成熟的同步性等。如公鸡超过母鸡体重 30%以上,公鸡入舍数量应减少。随时观察公母比例是否适宜(图 22 和 23)并及时调整。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2.5 羽毛覆盖

肩背部羽毛脱落或损坏,肩背部无毛的母鸡呆在棚架或躲在产蛋箱下,不敢与公鸡交流感情。如采食量不足,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临界缺乏,低温等易导致羽毛异常脱落。整个生产周期种公母鸡的羽毛覆盖可采用 0~5 分值评分,0 为羽毛完全覆盖,5 为最差。每周抽查,触摸鸡只与称重同时进行。羽毛覆盖差应关注饲料营养特别是蛋氨酸和胱氨酸;其次是温度与饲料水平。饲养标准是基于 20℃的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和饲料水平与种鸡的羽毛覆盖对高峰后产蛋持久性起重要作用。羽毛覆盖差的种母鸡不愿意接受种公鸡的交配行为,如没有一层羽毛的保护,正常的交配行为根本不可能发生,从而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

2.6 种公母鸡的体重差异

种公鸡行为的基本因素需要有交配成功的要求,种公鸡意愿且有交配能力,有良好的体况、腿足和喙部较好,种母鸡愿意接受交配且交配区域垫料干燥平整。40 周后种公鸡受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公鸡缺乏交配兴趣,活跃性低;好公鸡丧失活力,体况较差的公鸡如腿病缺少交配活跃性及效率。为达到最佳的受精率,25 周的公鸡体重要比母鸡重约 22%~25%;在整个生产期间内公鸡的体重要始终比母鸡重 22%~24%(图 24)。一般如果体重差异超过 40%,母鸡对公鸡的容纳性和交配效率就会降低。新的研究表明,如果老公鸡体况和性欲维持较好,受精能力不会降低,精子有能力穿透卵子并使卵子受精。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2.7 提高种公鸡交配的活跃性

通过替换种公鸡、群内相互交换种公鸡或后备公鸡栏替换等来实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表 2(效果评分 1 最差,8 最好)。补充公鸡方案中,早期补充(40 周前)通常需要更高的公母比例来维持充足数目的公鸡以延长饲养时间。从 40 周开始,栏与栏之间进行 30%的种公鸡交换,具有刺激种公鸡交配行为的效果。后备公鸡栏替换从 25 周后交换公鸡,从大群中挑选出体重较轻及体重较大的公鸡,确保后备栏公鸡的密度、采食与饮水位置及棚架质量与大群一致(图 25)。经常检查公鸡的身体状况(图 26)和性行为特征之一即泄殖腔周围的红圈(图 27 和图28)以及胫骨上的红斑点、羽毛状况(图 29 和图30)、跗关节周围的红色斑点(图 31 和图 32),确保种公鸡的活跃性。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2.8 保证鸡群健康

执行并维持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抗体检测,根据抗体水平的变化确定适宜的免疫时机,定期对鸡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表 3),减少疫病的发生,确保鸡群健康。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3、现场看到的问题及处置

40 周后种公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如表 4,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取得最佳成绩。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3.1 公鸡超重

公鸡体重超过 5.2 kg,交配活动就有可能减少。现场可看到体重过大、全毛;胸肌瘦、掉毛或断毛(背部、翅膀);泄殖腔评定 3 分(0=最好;5=很差);胸肌大、胫骨短,交配成功率低;脚垫评定 3 分(0=最好;5=很差);冠、眼睛、肉髯苍白、断喙不好、混群时公母分饲不彻底等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

3.2 母鸡超重

影响受精率特别是在炎热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更为突出。现场可看到体重大、胸肌评定 3分;腹脂肪过多(大于体重的 2.5%、发红、不柔软);产蛋率低的鸡群;羽毛覆盖不好,躲避公鸡交配等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大部分鸡群羽毛覆盖指数处于 2~3 较好(0=最好;5=很差);羽毛覆盖差会增加饲料需求以及降低孵化率(表 5)。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3.3 解决措施

育雏、育成期体重及时达标或略超标 50 g;混群前均匀度≥85%,混群后单栋体重差异≤250 g,CV 2%~3%;混群后有较好的公母分饲系统,混群前与混群后公鸡使用的喂料设备应一致;产蛋期公鸡料线每天自动升降、布料均匀,适时正确使用公鸡料;保持育成期饲养密度3~4 只 /m2 ;重视通风及温度控制、垫料及水线管理;及时淘汰不能使用的公鸡;管理好 1.0%~1.5%的备用公鸡栏,2~4 周整批轮换,控制产蛋期体重分化;做好公鸡形状评估(表 6),及时分析差异原因。

现代肉种公鸡40周后的管理重点

4、小结

40 周后种公鸡管理成功与否始于育雏第一天,应重视育雏、选种、18~25 周均衡的周增重、有效的饲料分配和公母鸡体重差异等,保持 40 周后种公鸡的活跃性。公鸡在一生中料量应逐渐增加。光照刺激前公鸡应接受较大的料量增加,光照刺激开始且公鸡开始性成熟所增加的料量就应减少,光照刺激开始后马上加料太快会使公鸡胸部肌肉发育过大,使公鸡“懒惰”。坚硬的胸肉意味着公鸡吸收了足够的营养,松软的胸肉意味着公鸡没有得到足够的能量,它正利用胸肉中的能量支持其活动。不仅仅是饲喂方案,适当地饲喂母鸡直至 5%的产蛋率,26 周后公母分饲系统应 100%工作,避免早期过多的蛋白摄入或饲喂过度,30 周后保证有喂料增加的空间,最好的办法是遵循标准生长速度,保持公鸡合适地淘汰。为了不让鸡群产出太多的未受精种蛋,应保持公鸡合适的体况、活跃,不让它们退化。

作者:陈合强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门 226103)

责任编辑:罗庆斌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饲养管理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2019-12-2 16:57:17

饲养管理

近年蛋鸡产“水印”蛋的原因综述

2019-12-2 17:16: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